阿拉善盟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深嵌在內蒙西部的沙山中。位于阿拉善左旗西南部的騰格里沙漠是中國第4大沙漠,也被稱為“中國最美沙漠”,她的內部有沙丘、湖盆、草灘、山地、殘丘及平原等交錯分布。
2016年8月6——7日,北京大來20余名員工和家屬來到騰格里沙漠東源,參與了“植綠于心——北京大來阿拉善沙漠公益植樹之旅”。
8月6日,迎著早晨第一縷陽光,興奮的小伙伴趕到首都機場,乘坐最早的航班前往銀川。銀川機場前的集體照,吸引了不少目光。
這座中阿合作的橋頭堡,如今借勢“一帶一路”的發展機遇迅速崛起,整個城市整潔平和,處處嶄露生機。我們在中阿博覽會址前留影,西部耀眼的陽光撲面而來。
“同心春”是當地人認可的傳統清真餐廳,傳統到真的禁止喝酒抽煙,絕對禁止。他家的手抓羊羔肉,鮮美至極。一行人在這里補充日中的能量后,變得更加歡聲笑語。
離開銀川市區,行駛1個半小時左右,即到達我們此行的目的地——阿拉善騰格里沙漠生態公益基地??斓交貢r,居然下起了大雨,與我們一路結伴同行的基地負責人吳向榮說,你們帶來了好運氣,這是我們期盼數月的貴雨。
抵達基地,吳向榮迫不及待地向我們介紹起“生態項目”的緣起。蒙古語意為“茫茫流沙如渺無邊際的天空”的騰格里沙漠,正以每年10米的速度向賀蘭山、巴彥浩特推進。吳向榮的團隊在防沙治沙的實踐中,逐步領悟到,“把沙漠變成綠洲”并不準確,是違背自然規律對環境的破壞。正確的做法,應該與自然和諧共生,鎖住沙漠邊緣,阻止它的推進蔓延,這也正式項目的使命所在。
吳向榮測算過,要攔住騰格里800多公里的沙線,示范區需運作160年。按照這個速度,阿拉善治沙可謂百年大計,但吳老師淡定地告訴我們,“開始才有希望,堅持就會有收獲。”
一個小時的沙漠植樹知識普及,讓我們對沙漠植樹有了全新的的認識,千里迢迢趕來植下的一棵樹苗不過是一個儀式,而將環保行為貫徹在日常,將對自然的敬畏留存心里,才是我們“植樹于心”活動真正的意義所在。
心動不如行動,接下來我們全體人員要親手種下300棵容器苗,她的名字叫花棒。
把這顆小小的容器苗完整地移植到沙土中,確保她的根部不受損,是夏季植樹成功的關鍵。
這是我們植樹的初體驗,伙伴們從運苗、挖坑、放苗、填土、踩實,無不分工明確,團結協作。頂著雨后的烈日,耗時2個小時后,我們圓滿完成了任務!
趁著植樹的熱身運動,我們來到距離示范林地不遠處的沙丘,小試沙漠的浩瀚。貼心的吳老師拿出預先準備好的滑板,帶領我們體驗了滑沙的驚悚與刺激。
晚餐,是基地員工搖身變為大廚后奉獻的美味佳肴。草原筵席中的極品“羊背子”驅走了旅途與植樹后的疲勞,蒙古青年與姑娘優美豪邁的歌聲讓小伙伴禁不住載歌載舞。晚餐后,我們點燃了象征著生命和光明的篝火,不變的是希望,升騰的是夢想。
8月7日 與沙漠的零距離接觸
一位去過沙漠的朋友說過,如果你沒到過沙漠,你就無法真正理解生命。
在沙漠中我們僅僅短暫行走了一小段,過一個沙坡要手足并用,氣喘吁吁。
當我們爬到沙丘頂峰,眼前呈現蒼遠浩瀚的沙漠時,一切都變得飄渺!當看到沙漠中每一處綠植,都會不由自主地感嘆、討論,讓我們對這里的生命更加敬仰。這也正是像吳老師這樣的阿拉善人具有的精神,在惡劣的環境中,默默奉獻,堅忍不拔,持之以恒地工作著。
阿拉善之行,讓我們收獲了綠色,收獲了希望,更收獲了承擔責任的擔當。